聚煤带指的是地质历史时期形成丰富的煤层和含煤沉积物堆积的地区。该术语最早由苏联地质学家П. И. 斯捷潘诺夫 (П. И.Степанов)于1937年提出。他发现在全球范围内各聚煤期中主要煤田多呈带状分布以及在若干地区煤炭资源特别丰富的现象,提出了“聚煤带”和“聚煤中心”两个术语。
中文名:
聚煤带
外文名:
coal-accumulation belt
提出时间:
1937年
提出人物:
П.И.斯捷潘诺夫
特点:
成丰富的,煤层,和含煤沉积物堆积
学科:
煤地质学

 目录

介绍

1937年,苏联地质学家П.И.斯捷潘诺夫针对煤炭资源在全球分布的不均一性及同一时代聚煤盆地多呈带状分布的特点,提出了“聚煤带和聚煤中心”学说。他将全球地质历史时期中发生聚煤作用的主要时期,划分为3个区,即以石炭纪聚煤作用为主的聚煤区,以二叠纪和侏罗纪聚煤作用为主的聚煤区以及以晚白垩世和第三纪聚煤作用为主的聚煤区。每个区又划分若干聚煤带。
斯捷潘诺夫以大量统计资料为依据,证明聚煤作用和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一论证推动了煤地质学的发展,但当时限于科学水平和实际资料的局限性,对聚煤作用的规律缺乏地质分析,聚煤带的划分也有较大的主观性。
50年代以来,开展的关于全球聚煤规律的研究,以地质因素的探讨为重点,综合分析古气候、古地理、古构造和古植物条件对聚煤作用的影响。苏联地质学家А.И.叶戈罗夫对此有较系统的论述,认为每个地质时期皆存在过类似于现代的气候分带,即赤道潮湿带、南北两个干旱带和两个温暖潮湿带。已知的煤田、煤产地皆分布在该时期的潮湿气候带中,形成聚煤带。在地史过程中,由于大地构造条件和气候带的不断变化,聚煤带的位置也随之发生变化。

石炭纪聚煤带

石炭纪煤炭资源集中在北半球北纬30°~60°之间,基本上呈纬向分布。该聚煤带中著名的大煤田有中国华北聚煤区的渭北、沁水、大同、京西、开滦、太行山东麓等煤田,俄罗斯的基泽尔、莫斯科近郊等煤田,哈萨克斯坦的卡拉干达、埃基巴斯图兹煤田,乌克兰的顿涅茨煤田,波兰的卢布林、上西里西亚煤田,德国的鲁尔煤田,法国的萨尔-洛林煤田,英国的南威尔士、约克郡-诺丁汉郡、兰开夏郡煤田,美国的阿巴拉契亚、伊利诺伊、密执安、西部等煤田。上述煤田均为近海型煤田,面积大,含煤岩系稳定、旋回结构明显、含煤性好、储量丰富、可多达数百至数千亿吨。因此,该聚煤带为全球最重要的聚煤带。在石炭纪,由于南半球大陆冰川广布,影响植物的繁殖和煤炭的聚积。

二叠纪聚煤带

二叠纪煤炭资源集中在东半球,并呈经向分布,以近海型煤田为主。中国华北聚煤区的二叠纪与石炭纪是一连续的聚煤过程。该聚煤带中著名的大煤田有中国华北聚煤区的兖州、豫西、淮北、淮南等煤田,华南聚煤区的黔西、湘赣等煤田,俄罗斯的通古斯、库兹涅茨克、泰梅尔、伯绍拉等煤田,印度的比哈尔邦煤田,澳大利亚的悉尼、鲍恩等煤田和南非煤田,莫桑比克煤田,赞比亚煤田,津巴布韦煤田以及南极洲煤田等。其中,南半球各煤田含煤岩系的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再结合其它证据,有人认为可能当时曾存在过一个统一的冈瓦纳古陆聚煤区,后因古陆解体,部分煤田随板块漂移,才分布在目前不同的大陆上。

侏罗纪聚煤带

早中侏罗世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亚洲北部的中、高纬度地带,以大小不等、含煤性各异的内陆型煤田为主,并呈纬向分布。该聚煤带中著名的大煤田有中国的准噶尔、吐鲁番、鄂尔多斯、大同-宁武等煤田,俄罗斯的南雅库茨克、伊尔库茨克、坎斯克-阿钦斯克等煤田以及哈萨克斯坦煤田等。北美地区侏罗纪处于干燥气候带范围,基本未发生聚煤作用。

白垩纪聚煤带

分两个带,①晚侏罗早白垩世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亚洲东北部中、高纬度地区,以内陆型煤田为主,该聚煤带中著名的煤田有中国的阜新、铁法、霍林河、伊敏河、鹤岗、鸡西、双鸭山等煤田,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连那、叶尼塞河下游、布列亚、苏昌等煤田。其它地区因当时气候干旱,聚煤作用微弱;②晚白垩世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北美洲西部,该聚煤带中著名大煤田有加拿大的艾伯塔煤田,美国落基山前缘的格林河、尤因塔、犹他、圣胡安等一系列煤田。上述煤田大体呈南北向分布,延绵长达2000余公里,不少煤田适宜露天开采,煤炭资源量以万亿吨 (1012t)计。

第三纪聚煤带

第三纪煤田绝大部分为中小型内陆型煤田,且其煤炭资源主要为褐煤。某些煤田有巨厚的煤层赋存。第三纪煤田在全球分布广泛,但大部集中于环太平洋、欧洲两个聚煤带中。

环太平洋聚煤带

该聚煤带中的著名煤田有中国东部沿海的抚顺、黄县、茂名、百色、昭通、小龙潭及台湾、海南岛等煤田和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煤田,北美洲加拿大和美国西部濒太平洋地带的煤田,南美洲哥伦比亚和巴西的亚马逊河上游煤田以及智利等国的一系列煤田。

欧洲聚煤带

该聚煤带中的主要煤田有乌克兰的第聂伯尔煤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地中海沿岸希腊和意大利的煤田,以及德国的莱茵煤田等。

聚煤中心

聚煤带内煤炭资源最富集的地区。每个聚煤带可有若干个聚煤中心,①石炭纪聚煤带内有中国华北聚煤中心、西欧聚煤中心、北美聚煤中心;②二叠纪聚煤带内有中国华北聚煤中心、华南聚煤中心、澳洲东部聚煤中心、非洲东南部聚煤中心;③侏罗纪聚煤带内有中国西北聚煤中心、鄂尔多斯聚煤中心、俄国西伯利亚聚煤中心; ④白垩纪聚煤带内有北美洲西部聚煤中心; ⑤第三纪聚煤带内有德国聚煤中心等。
为探讨煤炭资源在地壳中有规律分布的原因,揭示各聚煤条件的内在联系,指导对煤炭资源的寻找,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假说,但迄今尚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词条相册

聚煤带 - 百纯百科